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文件 >> 大学外语课程教学大纲 >> 正文
2021(新)(非艺术类大学英语1-4)通识教育平台课《大学外语1-4》课程大纲
发布日期:[2021-10-21]

《大学外语1-4》(英语)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

1630015163001616300171630025

课程名称

中文名:大学外语1-4(英语)

英文名:College English 1-4

课程类别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

修读类别

必修

   

10.0

     

160

开课学期

1-4学期

开课单位

公共外语教研部大学外语第一、第二教研室

适用专业

全校非艺术类(非英语专业)各专业

先修课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1-4》,李荫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综合训练1-4》,冯豫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大学英语听说教程1-4》,陈向京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第三版),郑树棠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1-4》(第二版),李慧琴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预备级2》(第二版),郑树棠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3》(第二版),郑树棠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大学英语听说1-4》(第三版),董亚芬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外文杂志:TIMENew York WeekThe ObserverEconomistWashington  PostNewsweekScientist

 课程简介

《大学外语1-4》(英语)课程属于非艺术类(非英语专业)必修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本课程针对全体学生的基础目标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对中文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对于部分学生,通过完成提高目标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习与专业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精心国际交流的相关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同时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手机APP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混合教学,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树立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所能支撑的毕业要求如下:

序号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

1

毕业要求10.2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 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毕业要求指标点

理论

教学

听、说技巧的学习和训练

毕业要求10.2

阅读技巧的学习和训练

毕业要求10.2

写作技巧的学习和训练

毕业要求10.2

翻译技巧的学习和训练

毕业要求10.2

专门用途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毕业要求10.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毕业要求10.2

2. 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1)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对于全体学生,需要完成基础目标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学习策略。学生能够基本正确地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掌握的词汇基础上增加约2,000个单词,其中400个单词为与专业学习或未来工作相关的词汇。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1:运用基本的听说技巧,基本理解语言难度中等、涉及常见的个人和社会交流题材,就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如讨论、协商等,表明观点和态度。

课程目标2: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理解主旨思想,明晰事实、观点与细节,领悟他人的意图和态度,进而进行综合与合乎逻辑的判断;借助词典阅读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

课程目标3: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能够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较有效的描述、说明或阐述,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课程目标4:运用基本的翻译技巧,能够借助网络资源、工具书或他人的帮助,对不同场合中一般性话题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和加工。

课程目标5:能够运用基本的学习策略,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基本的交际策略。

课程目标6:通过了解自身语言学习的现状,了解拓展语言知识学习和能力的途径,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能力。

2)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10.2

课程目标123456

 教学基本内容及方法

大学英语课程共160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其中听说教学占40学时。(支撑毕业要求10.2;支撑课程目标123456

1. 教学基本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英语应用能力是指用英语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大学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恰当有效地进行交流。

2.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基础目标是针对全体非艺术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需求确定的,教学要求主要针对英语高考成绩合格的学生,是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基础目标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听、说技巧的学习与训练,阅读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写作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和翻译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如下:

    1)听力理解: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能听懂语速正常、有关一般性话题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掌握中心大意,获取要点和细节,明确其中的逻辑关系,理解话语的基本文化内涵;在收听、观看一般性话题的英语广播、电视节目时,能理解主要内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能听懂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常用指令、产品介绍或操作说明等。

  2)口头表达: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能就日常话题或熟悉的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或与他人交流;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能就日常生活、学习事宜进行简单的交流或协商。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有一定的层次和条理。

  3)阅读理解: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理解主旨大意,分析语言特点,领会文化内涵;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语言结构较复杂的论述性材料,如社会时评、书评等,分辨不同观点;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

  4)书面表达: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能用英语就感兴趣的话题写短文,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 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如感谢信、邀请信等,格式正确,语言表达基本规范;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要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有论点和论据,用词较为恰当,衔接手段多样,语意连贯。

  

    5)翻译能力:运用翻译技巧,借助词典等工具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基础级别的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重点是:教授英语词汇、语法、篇章及语用语言基本知识,突出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培养,增加学生在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储备,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难点是:培养英语思维,克服母语负迁移,提高说、写、译等语言的输出能力。

4. 教学方法

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活动实现由的转变,使教学过程实现由关注教师教了什么向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学成了什么的转变,形成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同时,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学习团队活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每届学生特点略有不同,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可在部分教学过程中穿插讨论或学生课堂展示内容等,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促进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

 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融入并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元素,在熟悉线上教学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创新和实践在线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教师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进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建立网上互动学习平台,为师生提供涵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等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强化课堂互动、教师辅导、学生练习、作业反馈、学习评估等环节的建设。允许学生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需求的材料进行学习,能记录和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外阅读要求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推荐英文阅读书目。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如利用互联网资源、校园网资源(校园网数据库)、图书馆资源(期刊、专业文献)等进行课外阅读。多接触原版的电影、外文报刊杂志、浏览英语学习网站。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阅读原版报刊杂志,如:TIME《时代周刊》、New York Weekly《纽约周报》、The Observer《观察家报》、Economist《经济学人》、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Newsweek《新闻周刊》,Scientist《科学家》等。

通过课外阅读,既能辅助某些教学内容的学习,又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国际视野。

  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 考核目标

考核的目标是衡量学生对本课程毕业要求综合的达成情况。最终成绩是最好的反映学生对本课程毕业要求综合的达成情况。若最终成绩评定通过,表示学生至少及格达成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若未通过,表示未达成本课程的毕业要求指标。未达成本课程毕业要求的学生需重新学习。

2. 考核方法

考核考核方法可按照考核方式采取不同的做法:

平时成绩。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的考核通过作业、自主学习情况、课堂表现、出勤、课程测试及教师评价等综合评定。本课程平时考核内容包括:1)作业占30%,学生需在线提交;2)自主学习情况占20%,重点考查学生完成线上教学内容和在线作业情况以及学生进行的其他自主学习情况;3)课堂表现占10%,重点考查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记笔记,能否积极思考、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并主动回答问题4)课程测试测验占40%,以机考的形式,对一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性的水平测试;5)教师评价,参照形成性评价考核表中各项记录(课程测试除外),结合一学期学生学习情况、学业进步幅度综合给出。成绩分为ABC三档,A对应60分,B对应50分,C对应40分。本课程出勤为扣分制,旷课一次扣10分;事假一次扣6分;病假一次扣3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2分;缺课超过1/3,平时成绩为0分,不允许参加课程测试和口语考试。平时考核成绩总分为:教师评价ABC三档成绩加上课程测试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本课程不统一组织期末笔试,课程考核参考标准化的综合语言能力测试的国家统一考试成绩,按照《吉林建筑大学关于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相关措施的规定》(修订)的成绩计算方法评定学生的期末成绩。以对应学期的四级外语考试作为该学期的外语期末考试,并以四级考试成绩折合百分制后乘以1.2作为考试成绩(乘系数后超过100分的按100分计),该成绩与平时成绩、口语成绩一起叠加后作为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40%,口语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50%。外语总评成绩不及格但大于等于30分的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外语补考考试。

成绩为百分制。考试内容须覆盖支撑全部毕业要求指标的授课内容。课程重点内容约占全部考试内容的100%。期末成绩评定参考形成性评价记录情况,未完成平时考核要求者,不允许参加阶段测试和口语考试。

  课程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1.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周期定为每2年评价一次。设置达成度目标值。评价所需要的毕业要求及权重参见《大学外语1-4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及权重》,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

2. 持续改进机制

1)  建立持续改进制度

① 成立本课程持续改进组。

② 由课程持续改进组组长负责组织执行并监督持续改进过程。

③ 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2)  成立本课程持续改进组

组长:于晨凌、王凯、李娜               

组员:大学英语课程组教师

3)  本课程持续改进方法

平时成绩考核机制:根据每届学生学情,课程组教师须汇总统计学生平时形成性考核的各项指标,及时调整学生的状态,并做好相应记录。

4)  本课程持续改进措施

① 针对平时成绩考核,采取讨论组、成立学习小组、与学生单独交流等措施改进。

② 针对语言学习能力问题,采取课后辅导答疑、针对普遍问题课堂统一讲解等措施改进。

    本课程大纲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为参照,结合我校校情和学情而制定。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2

    

 

 

 

 

 

     制表: 王凯、李娜   审核 尹朝、于晨凌  修订时间: 20211

打印此页】【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