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 评估研究 -> 正文

吉林建筑大学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审核要素内涵说明

发布日期:2015-05-04  来源:   点击量:

吉林建筑大学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审核要素内涵说明

201554

1.定位目标

1.1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体现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治院理念与策略,是学院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根本指针。二级学院的办学定位应该呼应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依据实际,彰显特色,并主要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服务面向上加以体现。

1.2培养目标

二级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专业培养目标上。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要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的毕业要求,能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院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学院的全部工作是培养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都要有利于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院的中心工作。学院应把本科教学当作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

2.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教师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资源,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学院专任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数量应满足教学要求。师资队伍要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院的定位,适应教学的需要,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对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并能得到有效落实。

2.2教育教学水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应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包括两方面: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前者主要是教师的师德师风,后者主要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2.3教学投入

学院不仅要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而且教师要能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能自觉地将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带进课堂。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办学以教师为本。学院应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加强教师管理,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服务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创造良好环境。

3.教学资源

3.1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设施(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课堂教学设施(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等)、辅助教学设施(如图书馆、校园网、体育场馆等与教学有关的公用设施)。与学院相关的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计算机房等。学院的教学设施应满足教学要求,并得到有效利用。

3.2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托。学院应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调整并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培养方案是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培养过程的“蓝图”。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要教学环节及其安排,学制或学分要求等。培养方案应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以及监控和评审制度;应确保培养方案得到全面落实;应将培养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保障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达到教学要求。

3.3课程资源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的“软”基础。学院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成一批优秀课程与教材等,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高水平辅助教学资源。

3.4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是学院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学院要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要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等,共建教学资源。积极开拓社会捐赠渠道,为学院发展筹措更多的经费扶持。

4.培养过程

4.1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研究。学院应将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应将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将教学改革与研究变成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应大力推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4.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学院应制定并严格执行符合课程教学要求(标准)的教学大纲;要积极促进教与学、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要重视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试等各个环节;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

4.3实践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知识是基础、思想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实践是根本的原因在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应用、发展和验证;思想源于思维,而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又由实践表现与衡量;品德在实践中养成,也由实践表现与衡量。创新人才四种基本素质—知识、思想、能力和品德,都离不开实践。学院应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应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改革,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4.4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外的其他教育教学环节。学院应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并完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充分利用学科和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学术环境,积极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跨校和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

5.学生发展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生源质量是培养质量的起点。生源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学院应在学校统一领导下,高度重视招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提高生源质量。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本。学院应关心每个学生,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在学校统一要求下,建立完善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学风是学生群体或个人在对知识、能力的渴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治学态度、学习方法和行为,是学生内在学习态度和外在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学风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学院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效果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也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结果,具体体现为德、智、体、美等方面。

5.4就业与发展

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反映了人才培养被社会的认可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反映。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合理性、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等,最终由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来检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主要指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

6.质量监测与控制

6.1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以提高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人才培养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培养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

6.2质量监测

质量监测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职能之一。学院应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要求,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应建立学院的教学视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应认真执行评教评学制度,合理运用评价结果。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反馈,是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建立质量信息公开制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的重要途径。学院应根据学校要求,结合本学院实际,建立相关制度,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例如: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

6.4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并对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持续改进,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学院应针对质量监控和质量分析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以及提出的质量改进建议等,制定纠正与改进措施;配备必要的资源,进行质量改进,并对纠正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评价。